【陈太丘与友期】《陈太丘与友期》是出自《世说新语·方正篇》的一则经典故事,讲述了东汉时期陈寔(字仲弓,被尊称为“陈太丘”)与友人约定同行,但友人迟到,陈寔不等而离去,其子陈纪(字元方)在门前等候,并与友人展开对话,表现出少年的聪慧与礼节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诚信、守时和礼仪的重视。
一、故事总结
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,陈太丘与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行,但到了约定的时间,朋友没有按时到达。陈太丘认为朋友失信,于是独自前往。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仅七岁,在门口等待父亲回来。当朋友到来后,元方质问对方为何失约,朋友感到羞愧,表示歉意。元方则以理相争,展现了良好的教养和智慧。
这则故事虽短,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:做人要讲信用,守时是基本的道德要求;同时,面对不讲信用的人,应当有理有据地指出问题,维护自己的尊严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方正篇》 |
作者 | 刘义庆(南朝宋) |
人物 | 陈太丘(陈寔)、友人、陈元方(陈纪) |
时间 | 东汉时期 |
地点 | 陈太丘家中 |
事件 | 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同行,友人迟到,陈太丘不等而行,元方在门前等候并质问友人 |
核心主题 | 诚信、守时、礼仪、少年智慧 |
寓意 | 为人处世应守信重诺,面对失信者应有理有据地指出其错误 |
三、现实意义
《陈太丘与友期》虽然发生在古代,但其中的道理至今仍然适用。现代社会中,诚信依然是人际交往的基础,守时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。而元方的表现,则体现了从小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。家长应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,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、坚守原则。
结语
《陈太丘与友期》不仅是一则生动的故事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古人对诚信与礼仪的重视。它提醒我们: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做人做事都应以诚为本,以信立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