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有哪些】《孙子兵法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,由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。它以精辟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闻名于世,对后世的军事、政治、商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。然而,许多人常将《孙子兵法》与“三十六计”混淆。实际上,《孙子兵法》并不包含“三十六计”,“三十六计”是另一部中国古代的谋略典籍,成书时间晚于《孙子兵法》,主要收录了三十六种策略和手段。
尽管如此,许多读者仍会好奇:“孙子兵法中是否也包含类似‘三十六计’的内容?”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列出“三十六计”的具体内容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区分这两部经典著作。
一、《孙子兵法》与“三十六计”的区别
项目 | 《孙子兵法》 | “三十六计” |
成书时间 | 春秋时期(约公元前5世纪) | 明清时期(具体成书时间不详) |
作者 | 孙武 | 不详,可能为多人合著 |
内容性质 | 战略思想、战争原则 | 谋略技巧、权术手段 |
侧重点 | 全局谋划、用兵之道 | 局部战术、心理战、诡道之术 |
是否有“三十六计” | 否 | 是 |
二、“三十六计”完整列表
以下是“三十六计”的完整名称,按传统顺序排列:
序号 | 计名 | 简要解释 |
1 | 金蝉脱壳 | 假象迷惑敌人,自己趁机撤退 |
2 | 围魏救赵 | 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,以解围困 |
3 | 顺手牵羊 | 利用机会,乘虚而入 |
4 | 以逸待劳 | 保存实力,等待敌人疲惫 |
5 | 声东击西 | 声言攻击一方,实际进攻另一方 |
6 | 无中生有 | 故意制造假象,迷惑敌人 |
7 | 暗度陈仓 | 声东击西,暗中行动 |
8 | 指桑骂槐 | 借题发挥,间接批评 |
9 | 隔岸观火 | 坐山观虎斗,等待时机 |
10 | 笑里藏刀 | 表面友好,实则暗藏杀机 |
11 | 李代桃僵 | 以他人代替自己受过 |
12 | 釜底抽薪 |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|
13 | 空城计 | 以虚张声势吓退敌人 |
14 | 苦肉计 | 自残以骗取敌人信任 |
15 | 连环计 | 一计接一计,层层推进 |
16 | 趁火打劫 | 在混乱中获取利益 |
17 | 调虎离山 | 引诱敌人离开老巢 |
18 | 欲擒故纵 | 先放松控制,再加以擒获 |
19 | 抛砖引玉 | 以小利引诱对方暴露 |
20 | 美人计 | 用女性诱惑敌人 |
21 | 空中楼阁 | 虚构事物,欺骗对手 |
22 | 反客为主 | 反转局势,掌握主动权 |
23 | 假道伐虢 | 借道攻打别国,顺便灭掉中间国 |
24 | 借尸还魂 | 借助旧势力重新崛起 |
25 | 走为上计 | 无法取胜时,选择撤退 |
26 | 声言攻其不备 | 声称攻击某地,实则攻击别处 |
27 | 混水摸鱼 | 在混乱中获取利益 |
28 | 贼喊捉贼 | 故意制造混乱,嫁祸他人 |
29 | 闭门羹 | 拒绝对方,使其无计可施 |
30 | 指鹿为马 | 任意颠倒黑白,欺瞒众人 |
31 | 画地为牢 | 自我限制,避免被攻击 |
32 | 望梅止渴 | 用虚假希望激励士气 |
33 | 以少胜多 | 以弱胜强,出其不意 |
34 |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| 用敌人的方法对付敌人 |
35 | 破釜沉舟 | 绝境中背水一战 |
36 | 一箭双雕 | 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|
三、结语
虽然《孙子兵法》与“三十六计”都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,但它们的侧重点和内容差异较大。《孙子兵法》更强调战略思维和全局掌控,而“三十六计”则侧重于具体的谋略手段和心理战技巧。了解两者的不同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精髓。
如果你对《孙子兵法》的具体内容感兴趣,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中的“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”等核心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