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湖心亭看雪翻译原文注释与赏析】《湖心亭看雪》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,文章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冬日雪后西湖的静谧景象,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、超然物外的情感。以下为该文的翻译、原文注释与赏析总结。
一、原文与翻译
原文 | 翻译 |
崇祯五年十二月,余住西湖。 | 崇祯五年十二月,我住在西湖边。 |
大雪三日,湖中人鸟声俱绝。 | 连下了三天大雪,湖中的人声和鸟鸣都消失了。 |
是日更定矣,余拏一小舟,拥毳衣炉火,独往湖心亭看雪。 |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分,我划着一条小船,裹着毛皮衣服,带着火炉,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。 |
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。 | 雾气弥漫,天空、云层、山峦和湖水,浑然一体,全是白色的。 |
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,湖心亭一点,与余舟一芥,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 | 湖上的影子,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,湖心亭的一点轮廓,我的小船像一片草叶,船上的人像两三个米粒罢了。 |
到亭上,有两人铺毡对坐,一童子烧酒,炉正沸。 | 到了湖心亭,有两个人铺着毛毡相对而坐,一个童子在煮酒,炉中的水正沸腾。 |
见余大喜曰: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!” | (他们)看见我很高兴地说:“湖中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!” |
拉余同饮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。 | 拉我一起喝酒。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,然后告别。 |
问其姓氏,是金陵人,客此。 | 问他们的姓名,他们是金陵人,在此地做客。 |
及下船,舟子喃喃曰:“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!” | 等到下船的时候,船夫低声说道:“不要说相公您痴,还有比您更痴的人呢!” |
二、注释说明
词语 | 注释 |
崇祯 | 明朝年号,指崇祯五年(1632年)。 |
更定 | 指晚上八点左右(古代计时方式)。 |
拏 | 同“桡”,划船。 |
毳衣 | 毛皮衣。 |
雾凇 | 雾气凝结成冰晶,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。 |
沆砀 | 白茫茫的样子。 |
一痕 | 一道痕迹,形容长堤在雪中的模糊轮廓。 |
一芥 | 一粒芥子,比喻小船之微小。 |
两三粒 | 形容人很少,如米粒般微小。 |
烧酒 | 酒精含量较高的白酒。 |
强饮 | 勉强喝。 |
大白 | 大杯酒。 |
客此 | 在这里做客。 |
舟子 | 船夫。 |
喃喃 | 小声说话。 |
三、作品赏析
《湖心亭看雪》是一篇短小精悍却意境深远的散文,全文仅百余字,却通过简洁的描写展现了雪后西湖的空灵之美。作者以冷峻的笔调,描绘了一个寂静、孤独的世界,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、遗世独立的情怀。
文中“雾凇沆砀,天与云与山与水,上下一白”一句,极富画面感,营造出一种天地混沌、万物归一的境界,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。
“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,湖心亭一点,与余舟一芥,舟中人两三粒而已。”这句则通过极简的对比手法,突出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,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清高。
结尾“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!”一句,看似调侃,实则蕴含深意,暗示作者并非真正“痴”,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,表达了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。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张岱(明末清初文学家) |
体裁 | 散文 |
内容主旨 | 描写雪后西湖的静谧景色,表达作者孤高、超然的情感 |
写作特色 | 简洁凝练,意境深远,语言优美 |
情感基调 | 孤寂、清冷、超脱 |
艺术手法 | 对比、象征、白描 |
文学价值 | 体现晚明文人审美情趣,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|
结语:
《湖心亭看雪》虽篇幅短小,但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是张岱散文中的精品之作。它不仅是一篇写景记游的文章,更是一首心灵的独白,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