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】“年逾古稀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七十岁。这个词语不仅表达了对老年人的尊重,也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。下面我们将从含义、来源、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含义总结
“年逾古稀”中的“年逾”意为年龄超过,“古稀”则指古代人七十岁,因此“年逾古稀”指的是年龄超过七十岁的人。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老年人,尤其是那些身体硬朗、精神矍铄的长者。
二、来源与演变
“古稀”一词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曲江二首》之一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意思是说,在古代,活到七十岁的人非常少见,所以“古稀”成为一种对高龄的赞美。后来,“年逾古稀”便逐渐演变为对七十岁以上老人的称呼。
三、使用场景
- 文学作品:常用于描写老年角色,体现其智慧和阅历。
- 日常交流:用于尊敬长辈时,表达对其年龄的敬重。
- 新闻报道:在介绍老年楷模、退休干部等时使用。
- 社会评价:如“这位老人年逾古稀仍坚持锻炼”,强调其健康与积极的生活态度。
四、相关词语对比
词语 | 含义 | 使用场景 |
年逾古稀 | 年龄超过七十岁 | 尊敬长辈、文学描写 |
老当益壮 | 虽年老但依然强健 | 表扬老年人的精力与活力 |
风烛残年 | 年老体弱,生命将尽 | 带有悲凉色彩,多用于哀悼 |
桑榆晚景 | 晚年的时光 | 强调晚年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|
五、总结
“年逾古稀”不仅是对年龄的一种描述,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。它承载了对长寿者的尊重,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词语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,尤其是在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关注时,能够传递出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内涵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类似成语或文化词汇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