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巢之下焉有完卵原文】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,原文为:“谚曰:‘巢覆而卵不破,其谁之过也?’”后世演变为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,意指鸟巢一旦被毁,其中的蛋便难以保全。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在整体遭受破坏的情况下,个体也难以幸免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 |
原文 | “谚曰:‘巢覆而卵不破,其谁之过也?’” |
演变 | 后世多用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 |
含义 | 比喻整体受损,个体难逃厄运 |
二、字面解释与引申意义
- 字面意思:如果鸟巢被毁,里面的蛋就不可能完好无损。
- 引申意义:
- 在集体或组织中,若整体受到打击或毁灭,个体也难以独善其身。
- 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紧密联系,不可孤立看待问题。
三、历史与文学中的使用
时期 | 使用情况 | 示例 |
先秦 | 初现于《左传》 | 用于描述政治局势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|
汉代以后 | 广泛流传 | 文人常用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|
现代 | 常用于比喻 | 如企业危机、社会动荡等情境中 |
四、现代应用举例
场景 | 应用实例 |
企业经营 | 企业破产,员工失业 |
社会运动 | 政治动荡导致民众受牵连 |
家庭关系 | 家庭破裂,子女受影响 |
五、总结
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虽源自古代典籍,但其寓意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重大变故时,个体往往无法独善其身。无论是国家、企业还是家庭,都应注重整体的稳定与安全,才能保障个体的生存与发展。
结语:
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不仅是一句古老的谚语,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。它告诉我们,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,团结与共存比孤军奋战更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