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愤世嫉俗是什么意思】“愤世嫉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社会现状感到不满,对世俗现象充满怨恨和批判的态度。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,但也反映出个体对社会不公、虚伪或腐败现象的敏感与反感。
一、
“愤世嫉俗”出自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人之贤不肖,譬如鼠矣,虽有仁义之名,而无其实,是谓‘愤世嫉俗’。”意思是说,有些人表面上讲仁义道德,实际上却行为不端,令人愤怒和厌恶。后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对现实社会持强烈批判态度的人。
这类人往往认为社会充满虚假、虚伪和不公,因此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抱有怀疑和不满。他们可能在思想上较为激进,甚至表现出冷漠或疏离感。虽然这种态度有时能促使人反思社会问题,但过度的“愤世嫉俗”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,影响心理健康。
二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愤世嫉俗 |
拼音 | fèn shì jí sú |
出处 | 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 |
字面意思 | 对世间事物感到愤怒,对世俗风气表示憎恶 |
引申含义 | 对社会现实不满,对世俗现象批判、反感 |
情感色彩 | 带有负面情绪,常见于批评、讽刺语境中 |
使用场景 | 描述某人对社会、人生持有悲观或批判态度 |
褒贬倾向 | 中性偏贬,强调一种消极情绪 |
常见搭配 | “他为人愤世嫉俗,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” |
近义词 | 怨天尤人、冷眼旁观、愤世疾俗 |
反义词 | 随波逐流、安分守己、顺从现实 |
三、结语
“愤世嫉俗”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,它既可能是对不公现实的觉醒,也可能是逃避现实的借口。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批判与包容,理性看待社会问题,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一切。保持独立思考的同时,也要学会与社会和谐共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