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照不宣什么意思】“心照不宣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们在没有直接表达的情况下,彼此心领神会、明白对方的意思。这个成语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,但实际使用中非常贴近日常生活。
一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心照不宣 |
拼音 | xīn zhào bù xuān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导性宽厚,每事不争,虽有异同,亦不形于言,人莫能测其意。时人谓之‘心照不宣’。” |
释义 | 心里明白,但不说出来。形容双方心里都清楚,但不公开说明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默契、心领神会的场合,也可带点讽刺意味,表示明知故犯。 |
近义词 | 心有灵犀、心领神会、心照不宣 |
反义词 | 言明直说、直言不讳、直言无隐 |
二、具体用法与例子
1. 日常交流中的默契
例如:两人对视一眼,便知道对方想说什么,这就是“心照不宣”。
2. 职场或社交场合
有时同事之间虽然没有明说,但大家心知肚明某件事不该做,也可以说是“心照不宣”。
3. 带有讽刺意味
如:“他明明知道这是个陷阱,却还是心照不宣地配合了。” 表示明知不对,却假装不知道。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点
- 不要和“心照不宣”混淆:有人可能误写为“心照不宣”,其实“心照不宣”是正确的。
- 避免过度使用:如果频繁使用,可能会显得不够真诚,甚至让人觉得说话含糊。
- 语境要合适:适合在需要默契或暗示的场合使用,不适合正式或需要明确表达的场景。
四、总结
“心照不宣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理解。在日常生活中,这种“不说而懂”的状态往往能让沟通更高效、关系更融洽。但使用时也要注意场合和语气,避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误会。
通过了解它的出处、含义和用法,我们可以在写作或口语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