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原文及译文】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,其作品语言简练、内容深刻。《洛阳牡丹记》是他写于北宋时期的一篇散文,记述了洛阳牡丹的盛况及其文化意义,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。本文将对《洛阳牡丹记》进行原文摘录、译文解析,并以表格形式总结其主要内容。
一、原文摘录
> 洛阳之俗,大抵好花。春末夏初,游人如织。其地多美花,而尤以牡丹为最。或谓:“天下之花,惟牡丹为第一。”余尝闻之,未之信也。后游洛,见之,乃信。
> 牡丹之名,有数种:姚黄、魏紫、左贝、赵粉、魏红等。其色各异,其形亦殊。花大而艳,香气浓郁,观者如堵。士大夫之家,皆以种花为乐。或植于庭,或置于窗前,朝夕观赏,不以为劳。
> 余尝问其所以贵重者,曰:“此花易死,不易得。故人珍之。”又曰:“此花虽贵,然其性刚烈,不畏风霜,能耐寒暑,故君子取之。”
> 夫牡丹,非徒花也,实为国之瑞物,民之爱物。其盛衰,关乎时运;其兴废,系乎人心。余因记之,以告后人。
二、译文解析
欧阳修在文中首先描述了洛阳人喜爱花卉的风俗,尤其是对牡丹的喜爱。他提到自己起初并不相信牡丹是天下第一花,直到亲临洛阳,亲眼见到才信服。
接着,他列举了多种牡丹的品种,如姚黄、魏紫等,并详细描写了它们的颜色、形态和香气。他还提到士大夫家庭以种植牡丹为乐,常将其置于庭院或窗前,每日观赏不厌。
关于牡丹为何珍贵,人们说是因为它容易枯萎、难以培育,因此显得稀有珍贵。此外,牡丹虽然高贵,但其性格刚强,不怕风霜,能够抵御寒冷和炎热,因此被君子所喜爱。
最后,欧阳修指出,牡丹不仅仅是花卉,更是国家的祥瑞之物,百姓的珍爱之物。它的兴衰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,他的写作是为了告诉后人这一文化现象。
三、总结与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欧阳修(北宋) |
体裁 | 散文 |
主题 | 洛阳牡丹的盛况及其文化意义 |
内容概述 | 描述洛阳人对牡丹的喜爱,列举牡丹品种,分析其珍贵原因,强调其象征意义 |
文化意义 | 牡丹不仅是花,更是国家祥瑞、人民珍爱之物,反映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 |
语言风格 | 简洁流畅,富有感情,兼具描写与议论 |
写作目的 | 记录牡丹文化,传达对自然与人文的感悟,警示后人 |
通过阅读《洛阳牡丹记》,我们不仅能了解北宋时期洛阳牡丹的繁荣景象,也能感受到欧阳修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与深厚情感。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记叙文,更是一部蕴含文化哲理的佳作。